笔趣看 > 国师和她的小鲛人 > 第59章 遭遇伏击

第59章 遭遇伏击


  天边被初升的太阳染成了胭脂色,楚锦芊见西辞苍白的脸被霞光照着,显得红润了许多。

  众人到了按意重说的崎岖的路都沉默了,不只是口中的崎岖。此地势险要,山十分陡,露出狰狞的岩石。

  “这山,不亚于黄山,云雾十分厚,那刀削般的悬崖拔地而起。

  上顶云天,危峰兀立,令人望而生畏。远远地望去,那悬崖是那么高,那么陡,好像是被人用巨斧劈峭过似的,如西辞公子所说,要是有敌军埋伏此处,伏击我们,我们定是劣势。”意重严肃分析道。

  众人走近些,只见山上云雾缭绕,犹如一把利剑,耸立在云海之间,令一行人感憾万千。

  ?忽然,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,踏得大地都在轻轻地颤抖,举目望去,道路的尽头出现了一队人马,鲜艳的旌旗在苍穹下,参差的刀剑直插天空,泛着冷冽的寒光,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而来。

  “果不其然,还是西辞公子会猜测南楚人的心计,果然不出所料,来人,所有人保护好粮草,后退。”

  楚锦芊看着扬起的尘土滚滚涌动,犹如海潮般袭来,令人望而生畏,毛骨俱悚。

  楚锦芊瞥见意重和西辞虽重视,但脸色并无惧色,她心里猜测了半分。

  果然,只见西辞抬手做了个手势。炮声一响,脚下的大地也跟着晃了几晃,轰鸣声贴地传来,掀一阵烟尘,山上忽现一队骑兵,巨大的石头上往南楚骑兵的位置滚下。

  忽听喊声四起,震天的声浪里夹杂着哭喊惨嚎声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浓,重的血腥味,四野肃杀,血染大地。

  ?一队丢盔卸甲的兵卒踉踉跄跄地逃走,一个个满身血污,污渍斑驳的面孔上透着掩饰不住的慌张神色,头发散落,身上的鲜血的战甲不停地往地上淌落着血滴,在身后留下一串血腥的印迹。

  “杀。”

  天际一阵烟尘,碧色的天空染上尘埃,身后众兵上前银色的兵器击打得铛铛作响,尖锐刺耳。

  ?混乱中,楚锦芊觉得有道目光,地望向四周,果然,前上方有个黑衣女子,戴面具,正抬头看向他们这里,眼视相视,女人俏皮地眨了眨眼睛。

  ?楚锦芊才觉得不妙,女人已然用力朝他掷出两个鸡蛋大小的弹丸。她闪身躲过,那弹丸砸在地上,发出两声巨响,烟雾四起,火星四溅,灼人的气浪和怪异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
  ?楚锦芊喊一声:“捂住口鼻,有毒……”

  ?现场后女人在上面:“所谓小国师、燕军,也不过如此而已。”

  ?前方一片喧嚣,西辞大声叫道:“快离开!”

  ?西辞面无表情地站在石崖之上,张弓如月,上面搭着三枝羽箭,冷森森地对着女人。

  ?女人轻笑一声,抓起两颗弹丸,准备朝楚兰舟和粮食扔去。

  ?“楚兰舟,小心!”楚锦芊想要冲过去,把他甩出去。

  西辞几次瞄准又放弃,最终,女人占了上风,再趁着众人去接楚兰舟之时,准备再扔几颗弹丸,借着四散的烟雾走,万幸弹丸没扔下,因为西辞射掉了弹丸。

  她身形飞快,实在是不可多见的高手。

  西辞并不去管粮草,也不受烟雾的影响,屏声静气,“铮铮”几声轻响,箭矢穿破烟雾,射向女人的后背。

  ?“噗”的一声轻响,女人一个踉跄,吐出一口鲜血,如同断线风筝一样跌落下去,她纵身而起,往重重叠叠的石缝中逃走。

  楚锦芊看到她的腿骨断了一只,后背的伤也很重,五脏六腑也受了伤,看来得静养很久了。

  ?楚锦芊有些走神,她气愤地问楚兰舟:“你不会躲开吗,万一西辞没射中,你就一命一命呜呼了。”

  ?红袖连忙道:“三公子方才被伤着了,因为生怕惊到姑娘,就没说。”

  ?楚锦芊想到之前楚兰舟为了护她,被南楚人一脚踢飞的情形,便道:“伤得可重?”

  ?楚兰舟道:“撞着了头,半边脸擦花了,其他还好。”

  ?楚锦芊心里一阵烦躁,安排红袖,避开人暗中说:“明天,对外传出我重伤将死的消息。就趁这个机会,告诉符苓,让他们派人去盛京城传到皇上耳里……”

  众人抓紧时间出山,等到走过崎岖不平的路,天已经快黑了,意重找了个树林整顿。

  楚锦芊靠在树下,旁边传来楚兰舟微弱的声音:“阿姐,我头痛。”

  楚锦芊让红袖找了纱布等物,就着送来的热水,道:“你忍着啊,我给你上药。”

  楚兰舟脸色苍白,愉快而温柔地对她笑道:“阿姐,辛苦你了。”

  ?“闭嘴。”

  红袖抿唇一笑,低声道:“三公子还是快将伤养好吧。”

  ?楚锦芊看到上官玦身边的小厮把他叫去,楚锦芊将手中的活交给红袖。悄悄跟上去。

  她不敢出身,只听得上官玦隐隐约约淡然道:“不,蛰伏多年,好不容易才有今天这个局面,今日却被毁于一旦,我不甘心!你让义父放心,我自有安排。”

  ?小厮愁眉苦脸,却知道劝不动他,只好低头给他清理手上的伤口。

  楚锦芊听闻眼神有厌气,今天潜伏在暗处的南楚人被清扫干净,上官玦心有城俯,可现在上官玦奉圣旨送粮,她不能将他如何,只能按兵不动。

  *

  盛京城

  ?国师和太子入诏狱,国师上书皇帝,说劫粮的压根不是山匪,而是定王,国师觉得立刻将他捉拿归案,消息一出,朝廷大臣中反对和支持的各占一半。

  ?反对的人是认为,定王势大,就算劫粮,太后与定王约定永不取定王的命,是早就定下来的,这个约定从未被毁,现在也还继续有效。

  ?既然有效,那就没有必要出只与定王敌对,劳民伤财的,没有意义。

  ?支持的人则认为,前些日子,因为红川城外乱的缘故,粮食一事,稍有不甚,轻则破城,重则无国。

  ?但双方极力克制,各执一词,两方人马整整吵闹了三天,这才想起皇帝陛下从始至终一直没有表态。于是同时调转矛头,对准皇帝陛下。

  ?皇帝只知,东越和南楚之战,双方死伤的军民也有上千,?这样的情况下,他无暇管定王。但没有人敢僭越东越江山,于是皇帝下旨,让定王归京,探探他的态度。

  ?皇帝主动提出邀请,而定王不得不来,否则就是谋乱的罪名。他不敢应约,岂不是显得太胆小没有气魄了?

  ?


  (https://www.biqukk.cc/70176_70176035/122555948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kk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kk.cc